- 赵本山第二任老婆谈儿媳标准,被质疑鄙视单亲
- 郭麒麟一人养活德云社?郭德纲回应:他拿钱当命
- 张云雷未上德云斗笑社,被质疑郭德纲雪藏?这下
- 苗阜微博引热议,相声界认干爹成风?传统还是陋
- 又撞脸了?韩团成员撞脸马丽,像到沈腾都分不清
- 喜剧女王贾玲为什么不敢减肥?背后的原因让人
- 笑死:岳云鹏晒全球分鹏,跨越性别物种,这些真的
- 郭德纲获央视认可,称其为“大师级喜剧前辈”
- 张云雷演出被叫停 郭德纲懒理德云社风波
- 2019己亥猪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 沈腾
(文/中散)拍好一部以摇滚为关键词的商业片,又要保证够“摇滚”,又要保证有钱赚,绝非易事。可以看出《摇滚英雄》在努力向两个方向上靠,但最终都没上岸,既无力迎战同档期对手,又不是一部有诚意的小众片。最后所呈现出的,不过是碎片化片面化负面化的摇滚符号拼贴出的青春片,一次失败的文化+商业合谋。走出影院,尽量梳理好复杂的感情,从“摇滚”和“青春”两条线出发,和大家讨论下这部伪摇版本的《匆匆那年》是怎样拍成的。
【第一条线 | 摇滚:假致敬,真利用】
借选秀节目复兴春风,“摇滚”在主流文化舞台上亮相的机会越来越多,背后的商业价值若隐若现。而《摇滚英雄》的观众群体无非两类,一是摇滚乐迷,一是好奇观望摇滚究竟是什么的圈外人。前者而言,只要没对国内电影绝望,听说有这样一部电影多少会有兴趣主动进影院;后者来说,要不要进影院,要和同档期影片对比一下,看这部片有没有足够特别的卖点。前者是人气再低可以保证争取到的基础观众,然而,想要票房成绩,就要想办法迎合更多的人。
小众话题进入主流语境难免会有妥协,但真实反映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也并不难。怕就怕在呈现是还是以媚俗猎奇的视角,夸张放大最有话题也最容易被误读的部分,甚至干脆沿着误读的思路走,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这部电影也未能幸免。《摇滚英雄》对摇滚元素的用料看似很硬,很足。宣传中主打“王菲和窦唯”的往事,邀请到了当红的乐队客串,主演秦昊的气场非常合适,片中梦乐队的青春时代由四个音乐学校的学生出演,甚至导演本人也自带音乐人属性。
然而,上镜≠致敬
大量关于摇滚的内容逃脱不了以下几种命运:片面粗糙的复制,放大最吸引眼球的部分,空有表面符号不具备实际内涵。就个人经验,列举出一下几处:
-- 1. 窦唯、王菲及其他 --
影射“王菲和窦唯”是《摇滚英雄》的最大卖点之一。窦唯是八九十年代大陆摇滚乐的领军人物,王菲是长盛不衰的流行天后,他们的往事也是摇滚圈内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不过从影片的呈现来看,已经不能说是影射,简直就是复刻,而且很多地方不太厚道。当然,复制八卦往事的做法本身就不怎么厚道,这又不是传记片,简直就是抄剧本。电影与现实对比如下:
☆ 男主武为,组建梦乐队,四个大长发少年,1994年通过“中国摇滚新势力”演出震惊乐坛。
★ 男主影射窦唯,窦唯曾在1991年组建“做梦乐队”,不过片中的梦乐队和现实中的黑豹乐队(窦唯曾任主唱)、唐朝乐队更为接近。唐朝乐队的四人组大长发形象更为深入人心,而片中武为的形象也纳入了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的一部分(武为=丁武+窦唯)。1994年,唐朝乐队和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“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”,被誉为大陆摇滚的巅峰。
☆ 回忆中的两个女友:女主李爱,从跑龙套演员到大腕,深爱武为,后感情破裂。第二任姜茜,大学肄业,梦乐队吉他手的女朋友,乐队摄影师,与武为分开后生下女儿。
★ 女主影射王菲,虽然身份从歌手变成了演员,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对男主的感情如出一辙。女二影射窦唯第二任妻子高原,也是摄影师。王菲如日中天时,由于种种现实矛盾,和窦唯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,高原则取代了王菲的位置,一时流言蜂起。窦唯和高原后来也分开,高原带走了女儿。而姜茜的名字显然在影射姜昕(窦唯的初恋女友,摇滚圈音乐人),她大学肄业和窦唯渡过了成名前的几多时光,后来写了《长发飞扬的日子》一书对回忆那段岁月,可以说女主身上也有不少姜昕的影子,相信编剧也没少参考这些资料,姜昕也出现在片尾致谢中,但片中的处理怎么看也不够厚道。
☆ 武为一个人、而不是整个乐队和唱片公司签约。吉他手(姜茜男友)出车祸,乐队彻底散伙。
★ 窦唯最初成名是在黑豹乐队时期,后来因为音乐理念单飞。但这次事件和王菲也脱不开关系,因为王菲原是乐队另一成员的女朋友,和窦唯在一起后,窦唯的处境多少有些尴尬。吉他手出车祸则是影射唐朝乐队的衰落。1995年唐朝乐队贝斯手张炬,号称当时中国最牛的贝斯手,因车祸离世,唐朝乐队、甚至整个摇滚界也告别了辉煌时期。说句题外话,一个人签约唱片这类事最广为人知的案例还是汪峰。
★ 细节:被狗仔拍到在胡同里买油条,四合院里的合影等等都有出处。
以上是“抄袭”的部分,
下面是抹黑的部分。
片中男主不仅颓废、酗酒、乱性、歌不怎么样颜值也不高。现实中窦唯不但有音乐天分,也是完全可以靠脸吃饭的人物。当然,这一点可能是选角问题,但电影中完全呈现出迎合大众认知中的摇滚乐手负面形象,且对于做音乐的细节没有多少笔墨,大多是随便玩玩乐器唱唱流行腔。而女主的设定完全是在包养男主的状态,男主也完全被塑造成了渣男,劈腿的缘由没说清楚,又随便甩了第二任女友,人到中年还和外国友人随意乱性,理解成抹黑窦唯、抹黑“摇滚”也不为过。
另外看到春晓这个名字,不知道彭坦会怎么想。
另外片中北冰洋的频繁出现可以理解,但油条是给谁打的广告?单纯强调这里是首都?
-- 2. 歌词 --
音乐的欣赏上大家各有所爱,在这样一部电影里,虽然主打“摇滚”旗号,毕竟是商业片,编曲上流行风一点也可以接受。但就歌词的内容而言,也完全是小清新的套路,看不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怀疑、反抗和质问,反倒是积极向上、没有迷茫、充满希望,或者用主流话语体系来概括:青春正能量。令人无语的是,这种感觉也是嫁接在对经典曲目的改编上,以导演作词少年演员编曲的两首歌为例:
☆ 《梦》:“我,飞向梦里的路,飞向了太阳”
★ 改自唐朝乐队两首经典作品《飞翔鸟》和《太阳》。“永远没有梦的尽头,永远没有不灭幻想”和“太阳,我在这里”是非常经典的老歌词,带有时代的迷茫和追寻。但片中的《梦》“选择了方向,就别回头望”完全是青春励志流行作品,请类比传唱更广的“青春有太多,未知的猜测,成长的烦恼算什么”。
☆ 《明天》:“我遇见你,在一辆开往春天的火车,火车往前开,没有为什么”
★ 改自二手玫瑰乐队《火车快开》,原句是“我们的青春就要开,往哪儿开”的一系列戏谑排比,和前一条一样,电影中还是表达青春正能量的主体思想,最后歌词里又加一句“在梦里飞翔”,无力吐槽。
看得出来电影在对摇滚现场的表现上是下了心思的,虽然莫名的甩头和曲风实在不搭。另外有不少在音乐节现场的采风,然而像剧中客串的摇滚乐队一样,终究只是皮毛。
-- 3. 圈里 --
在一篇对导演的专访里,用了“崔健力挺”的字眼,其实细读下去,只不过是电影中用了崔健的歌,而崔健没有要版权费。同样,片中还号称有逃跑计划、旅行团、瘦人乐队客串,但看下,只有走摇滚风的谭维维算客串了一个和摇滚无关的角色,而其他乐队不过是录了下他们的表演现场而已,靠这样来堆砌更多摇滚元素,装作自己是“圈里人”,不过是增加了电影的MV质感。另外,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肯定掏了腰包。
-- 4. 电影名 --
最后说到电影名上面。相信大部分人看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,《摇滚英雄》,哪儿英雄了?谁英雄了?我也反复捉摸这个字眼好几遍,突然脑海一亮,想起10年在工体看了一场号称要重现94年红磡盛况的演唱会,请了一水的摇滚老炮,就差窦唯没到场,艺术总监是宁浩,可能是近几年老一辈摇滚圈的最大集会。集会的名字就叫: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。脑海又一亮,想起去年水木年华的卢庚戌导了一部《怒放之青春再见》的片子,顿时明白了,所谓“摇滚英雄”,就是因为“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”的“怒放”两个字已经被用过,只好用“摇滚英雄”了。那么,
我预言明年上线一部摇滚青春巨作——《演唱会》。
不是脑洞大,《怒放》和《摇滚英雄》两部片子有很深刻的联系:首先,女主的名字都叫李爱——不明白是什么鬼;其次,导演都自带音乐人属性;然后,阵容都有秦昊;最后,都是所谓摇滚青春片。
——还真是彻头彻尾缺乏创意,海报上“国内首部摇滚青春片”的名号是怎么打出来的?
完全符合的,只是宏大命题,情怀绑架,和不着边际。另外,《摇滚英雄》海报中“摇滚”的字体和香港2012年一部《起势摇滚》海报的字体重合度非常高,请大家自行判断。最可惜的点在于,《摇滚英雄》不仅真的不是首部、没有摇滚、只是青春片,甚至连青春片的路子也是从青春片巨制《匆匆那年》搬来的。进入下一部分:
【第二条线 | 青春:不致敬,直接用】
作为一部没有任何先锋意识和思辨能力的电影,里面被污名化的不只是“摇滚”。秦昊卖肉出演可以理解,毕竟老婆是制片人。但有一个情节却不怎么让人舒服:女孩子春晓在中年男主洗澡时聊天,开口时随意掀开洗澡的帘子,男主像惊慌失措斥责她之后,说了几句又掀了一次。掀帘子这一桥段,我总觉得在哪里看过:一个背负“90后”标签的非主流外形女孩子,和陌生老男人共处一室时,随意而自然地掀开全裸老男人的遮羞布。(这部电影里被污名化的不只是“摇滚”,不只是“青春”。)追溯看过的所有烂片,终于在青春片里找到了答案。
对,是《匆匆那年》。《匆匆那年》里隐瞒身份的男主初恋的妹妹对卖肉的男主做了同样的事情,只不过掀开的是浴巾。
细思极恐,我突然发现,就连人物设定上,不止春晓,每一个人都能从《匆匆那年》里对上号,双线回切的叙事手法也一模一样。或者说,去掉所有本来就没什么联系的摇滚符号,这就是一部《匆匆那年》的致敬之作。
对比如下:
☆ 《匆匆那年》的双线
·回忆线:青春少年时,男主和女主好上,一段得意时光,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,女主心碎默默离去,男主心碎甩女二。女主特别好,男主渣。女主有打胎戏。
·现实线:男主进入颓废中年,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,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,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。最后摊牌,少女是女主的妹妹(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)。最后莫名happy ending
★ 《摇滚英雄》的双线
·回忆线:青春少年时,男主和女主好上,一段得意时光,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,女主心碎默默离去,男主心碎甩女二。女主特别好,男主渣。女二有意外怀孕戏但没打胎,可能因为女主女二没有妹妹,需要新角色帮男主回忆。
·现实线:男主进入颓废中年,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,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,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。最后摊牌,少女是女二的女儿(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)。最后莫名happy ending
好了,补一刀,《匆匆那年》的女主妹妹和《摇滚英雄》的女二女儿都是刘雅瑟演的。
看到这条线索水落石出,我终于明白,之前堆砌的摇滚元素,不止是供赏玩的猎奇符号,更是障眼法,一场巧妙的化妆舞会,每个少年带上“摇滚英雄”的面罩。相比匆匆那年的好学生,《摇滚英雄》里更像是不好好上学的坏学生,在思想觉悟上已经低了一个档次。摇滚的粉饰也没有到位时,就只剩下一部残妆的青春片。行文至此,这部分也不必再谈太多。
-- --
其实,摇滚和青春的碰撞在大陆商业电影中远不是第一次。有第一代大陆摇滚兴盛时期,田壮壮的《摇滚青年》(1988,虽然和摇滚乐的关系不大),张元的《北京杂种》(1993,崔健主力出镜,大量老炮出没)以及青春片兴起时期,张内咸的《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》(2013,马頔、宋冬野主演,小清新路线,中二病结尾),卢庚戌的《怒放之青春再见》(2014,校园民谣风回忆录)等,但口碑都是不上不下,更没有票房的成功,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。而崔健的《蓝色骨头》(2014,风格突出,但制作粗粝)也没有绽放出更耀眼的花来。再相比其他由音乐人故事改编的非传记作品,《天鹅绒金矿》(1998,影射David Bowie)和《最后的日子》(2005,影射Kurt Cobain)都是成功且有深度的作品,窦唯在中国摇滚乐史上也是有足够的分量和代表性,如果是有诚意的作品,不可能一点深度都拍不出来,却成为青春的无病呻吟。
总之,把摇滚嫁接到青春片上并不是个坏主意,那些叛逆、激情、爱恨正是两者最为交融的部分。但要驾驭好真正的摇滚口味,拍一部破除类型片定式的青春片,难上加难。话说回来,无论怎么宣扬小成本制作,宣扬有文化有情怀,《摇滚英雄》毕竟是一部商业片,无法揣测导演的真实动机是什么:是想为摇滚发声,结果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种种困难,最后想法和票房两边都难保全?还是只为了题材出新和在导演资历上留下一笔?我个人希望是前一种,但谁又能说清道明。作为一个看到摇滚话题就马上贡献票房的少年,也知道想要有成功的商业片必须有所妥协,但确实很期待一部像样的作品出现,不过可以确定的是——《摇滚英雄》并不是。
-- --
(图文完整版请移步微信公号:rocktheold)